长江大学国家非遗项目“五虾闹鲇”研讨培训会议闭幕式圆满举行——专家共议传承新路径,多维赋能非遗活态发展

艺术学院发布时间:2025-04-07 08:29:29浏览次数:

(通讯员 刘源冬 摄影 邓明佳 杨钰飞)2025年4月3日,长江大学国家非遗项目“五虾闹鲇”研讨培训会议在热烈的研讨氛围中圆满闭幕。闭幕式由艺术学院副院长梁明明主持,与会专家、学者及传承人围绕非遗舞蹈的传承推广、创新转化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为“五虾闹鲇”的可持续发展凝聚智慧共识。

跨界建言:激活非遗传播新动能

中南民族大学李鸣曦副教授在研讨中提出,非遗舞蹈“五虾闹鲇”的推广需构建“政策引领+全民参与”的双轮驱动模式。他建议:“一方面依托政府支持建立专项保护机制,另一方面通过‘非遗进校园’推动其向中小学教育体系渗透,以规范化教材和乡土情怀作品激发青少年文化认同。”同时强调,创作应突破传统道具依赖,以“轻量化、情感化”表达焕新艺术感染力,并呼吁“深入民间采风调研,夯实文化转化根基”。

实践叩问:传统艺术的破圈之道

荆州市群艺馆馆长周晶现场播放了一段“五虾闹鲇”舞蹈视频,直观展现其欢腾诙谐的民俗特质。针对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她抛出关键命题:“在保持本真性的前提下,如何让传统舞蹈与现代审美对话?如何通过跨界融合拓展其应用场景?”这一思考引发与会者共鸣,为后续讨论锚定方向。

系统建构:解码非遗发展方法论

国家一级编导梅昌胜立足专业视角,提出“五虾闹鲇”项目发展的四大战略路径: 一是夯实根基系统性收集整理传统图文影音资料,建立数字化档案库;二是跨界拓维深挖与舞蹈关联的历史文化、音乐、美术等外延元素,丰富文化叙事层次;三是乐舞互文从传统音乐图谱中解析节奏密码,重构舞蹈动作逻辑;四是融合创新嫁接其他地域汉族民间舞精华,建立标准化动作语言体系,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训练系统。  

形式与情感:编创美学的当代表达

中国艺术研究院江东教授从创作实践角度提出:“非遗舞蹈编创需强化形式感,通过动作重复构建视觉张力。道具不仅是技艺载体,更是情感延伸。”他以“五虾闹鲇”道具使用为例,强调“把握道具的运动轨迹与情感隐喻,让传统符号焕发现代审美意蕴”。

  会议最后,梁明明副院长指出:“本次研讨会既聚焦‘五虾闹鲇’的本体研究,又探索了非遗活化的多元可能,为学术研究、教育传承、文旅融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行动框架。”舞蹈系主任董柳莎老师向与会专家、学者、传承人致以诚挚感谢,表明这两天的思想碰撞与技艺交融,让我们见证了五虾闹鲇的文化魅力与创新潜力。各位专家的真知灼见,既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方法论支撑,也为舞蹈教育注入了源头活水。愿传统之光照亮前行之路,让文化薪火永续相传本次会议在热烈的掌声画上圆满句号。

(审核 梁明明 编辑 杨锐)



上一篇长江大学艺术学院成功举办“求实导师学术沙龙”——非遗舞蹈五虾闹鲇工作坊
下一篇新课标引领舞蹈教育新方向:专家深度解析舞蹈育人之道与教材创新

版权所有:长江大学艺术学院    地址:湖北省荆州市南环路1号    邮编:434023     学院办公室:0716-8062583    学生事务办公室:0716-8062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