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炳稼 摄影 谭姣莹)4月2日下午,长江大学舞蹈系成功举办非遗舞蹈“五虾闹鲇”传承工作坊,以推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虾闹鲇”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此次活动汇聚了高校师生、非遗传承人及荆州市群众艺术馆的专业人员,共同探讨并实践这一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舞蹈。
序启华章,溯源舞蹈根脉
活动由长江大学舞蹈系副主任张冬琦老师主持。她首先介绍了五虾闹鲇这一民俗舞蹈的历史渊源及艺术特点,并回顾了长江大学舞蹈系在该舞蹈研究与推广方面的探索历程。随后,她隆重介绍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毛明康老师和市级非遗传承人丁功顺主席,他们长期致力于五虾闹鲇的保护与推广,为此次传承工作坊带来了珍贵的经验和技艺示范。

经典传承,细解步伐章法
接着,长江大学舞蹈系主任董柳莎老师详细讲解了五虾闹鲇进入高校课堂后的教学体系,并现场展示了其经典的舞蹈组合,包括立圆组合、平圆组合、八字圆组合及综合性表演组合。在她的带领下,学生们深入学习了这一民俗舞蹈的基本步伐与动作逻辑,感受其独特的韵律与民俗风貌。

匠心示范,沉浸技艺精华
随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毛明康老师向大家传授五虾闹鲇的矮凳技巧。毛老师虽年逾古稀,但依然身手矫健,他亲自示范跳跃动作,轻盈地跃上凳子,赢得现场阵阵掌声。学生们在他的指导下,亲身体验了这一舞蹈技巧的独特魅力。

紧接着,荆州市舞蹈家协会主席丁功顺老师教授了五虾闹鲇的民俗舞蹈组合,并亲自带领现场学员进行练习。长江大学学子与荆州市群众艺术馆的馆员们一同学习,在实践中领悟这一传统舞蹈的韵律与表达方式。

专家指点,拓宽传承路径
在传承人教学环节结束后,邀请了湖北省原舞蹈家协会主席梅昌胜进行点评与指导。梅主席指出,非遗舞蹈进校园应当走“两极化”发展道路:在高级方向,要在学术层面深入研究五虾闹鲇的历史渊源、技艺体系及文化价值;在大众方向,要进行适当编创,让五虾闹鲇的基本动作既能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也能更便于大众学习,从而推动这一民俗舞蹈的广泛传播。梅主席的专业指导为五虾闹鲇的高校传承与社会推广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为非遗舞蹈的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守正创新,赓续非遗薪火
活动最后,张冬琦老师进行了总结。她表示,五虾闹鲇不仅是一种民俗舞蹈,更是荆楚文化的活态见证。我们要在非遗舞蹈传承的路上不做挽歌的吟唱者,要做将祭舞心跳移植给未来的创造者,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民俗舞蹈走得更高、更远。

本次“五虾闹鲇”传承工作坊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推动了高校与非遗文化的深度融合,增强了青年学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也为非遗舞蹈的现代化传播与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未来,长江大学舞蹈系将持续推进非遗舞蹈进高校的研究与实践,深化五虾闹鲇的学术研究与舞蹈教学,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
(审核 梁明明 编辑 杨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