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艺术学院成功举办“求实导师学术沙龙”——非遗舞蹈五虾闹鲇工作坊

艺术学院发布时间:2025-04-07 10:21:40浏览次数:

通讯员 董柳莎42日下午,艺术学院舞蹈系主任董柳莎副教授在W302教室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导师学术沙龙活动,主题为《非遗舞蹈五虾闹鲇工作坊》。此次沙龙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虾子灯”为核心,围绕五虾闹鲇的传承、教学与创新展开,吸引了学院师生积极参与,现场展示与教学讲解交融进行,气氛热烈,收获颇丰。

   “五虾闹鲇”,俗称“虾子灯”,源于湖北江汉平原,是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郁荆楚民俗风情的汉族民间花灯舞蹈。其表演形式借虾嬉鱼跃之景,寓意“五福献寿”“年年有鱼”,寄托了百姓对祥和、富足生活的美好祝愿。该舞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研究与传承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董柳莎副教授在沙龙中详细介绍了五虾闹鲇的历史渊源、民俗内涵及舞蹈结构,指出该作品是舞蹈与民俗生活融合的经典案例。此次工作坊依托研究生课程《湖北民间舞蹈》开展,通过“传统套路学习—动律元素提炼—创新编创实践”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

   在表演展示环节,学生以舞蹈实践形式生动诠释了“虾灯”与“鲇鱼灯”的组合技艺。其中,“虾灯”部分采用双人操作,由两人共同舞动虾灯,分为立圆、平圆与八字圆三种动律组合进行展示。立圆动律中的“面花”“左右插花”“瞒天过海”展现了极高的配合默契与肢体灵活;平圆动律则对传统“雪花盖顶”“玉带缠腰”“枯树盘根”等动作进行创新性拆分与强化,突出双人协作技巧;八字圆动律通过“前后摇步”“抬蹬步”等步伐融合,增强了舞蹈的动态节奏与表现张力。

   “鲇鱼灯”则由一人独立完成,表演风格诙谐风趣,技巧难度较高。其动作编排包括“边花”“矮子步”“叠肩”“跳龙门”“扫堂腿”“金鸡独立”等,强调力量控制与节奏掌控,是整支表演的核心与灵魂,引导“虾队”的队形变换与节奏推进。

   最终的综合性舞段将“鱼虾共舞、和谐共生”的主题推向高潮,生动再现了江汉水乡人民喜迎新年、共享欢乐的场景。整场展示不仅呈现了“五虾闹鲇”的艺术魅力,更体现出师生团队在非遗传承与课程教学中的深入思考与积极实践。

   董柳莎副教授表示,民间舞蹈不仅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舞蹈教学的重要资源。通过将“五虾闹鲇”系统引入课堂教学与实践展示,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也提升了其在舞蹈编创与风格表达方面的综合能力。未来,她将继续带领团队深入挖掘地方民间舞蹈的文化潜力,推动非遗进课堂、进校园、进创作,用当代语言讲好传统故事,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此次沙龙为学院非遗课程教学提供了有益示范,也为传统舞蹈的保护与创新搭建了良好平台。

审核 梁明明 编辑 石苗苗


上一篇长江大学艺术学院成功举办学术沙龙——咬字归韵在声乐中的艺术表现
下一篇长江大学艺术学院成功举办“求实导师学术沙龙”——油画创作中材料、技法与当代性

版权所有:长江大学艺术学院    地址:湖北省荆州市南环路1号    邮编:434023     学院办公室:0716-8062583    学生事务办公室:0716-8062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