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艺术学院欢迎您!今天是:
实习实践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本科教育 > 实习实践 > 正文

笔墨绘山河 实践润匠心——长江大学艺术学院24级设计专业安徽苏州写生实践纪实

发布时间:2025-09-19 浏览次数:

2025年7月4日至2025年7月15日,长江大学艺术学院24级设计12401、12402、12403、12404班共138名学生,在设计专业七位教师的带领下,完成了为期12天的安徽、苏州设计写生实践。学院同步为留荆学生开设荆州周边写生专场,确保“理论融实践”理念全覆盖。

设计写生是设计专业核心实践课,旨在打破课堂局限,让学生在自然与人文场景中锤炼写生、色彩、空间造型技能,同时积累传统文化素材,为毕业创作奠基,此次写生全程以“安徽品徽韵、苏州寻江南”分两阶段推进。

在安徽,师生首站走进西递古村,学生聚焦徽州三雕、“四水归堂”建筑特色,融入村民生活场景创作。教师明确“每日写生+晚间点评”节奏,通过“日间实践+夜间复盘”帮学生及时消化所学。

随后在打鼓岭,学生以山林瀑布为对象练习自然风景创作,教师晚间通过现场示范,解决“瀑布缺灵动感”“山林色彩杂乱”等问题。屏山古村实践中,学生白天绘古桥古樟,下午随非遗传承人学徽州雕刻,体会“绘画可改、雕刻需慎”的差异。探秘宏村时,学生记录水圳生活场景、月沼倒影景致,教师从“建筑比例”“生活气息”维度点评,提升作品质感。此外,徽州古城、新安江“九姓捕鱼”、齐云山丹霞地貌等,均成为学生笔下的“徽派素材”。

转场苏州后,江南文化为创作注入新灵感。师生打卡苏州博物馆,领悟贝聿铭设计中“现代融传统”的光影与空间美学;漫步拙政园、狮子林,借鉴“移步换景”“太湖石特质”尝试“窗框构图”。在中国刺绣艺术馆,学生记录“双面绣”“乱针绣”工艺逻辑;木渎古镇、七里山塘的乌篷船、古石桥等市井元素,成为捕捉烟火气的素材。

实践尾声,学生分组交流收获,分享地域文化对创作的影响、构图技巧突破及后续设计规划,随后携写生作品安全返程。按计划,学生假期打磨作品,开学后通过“迎新画展”展示,课程成绩将综合作品数量质量、纪律考勤评定。“这是一场‘行走的美育课’。”老师们表示,学院后续将优化分组指导机制、升级安全保障,持续以实践提技能、以文化育匠心,助力学生成长为懂专业、有文化的设计人才。

(审核 彭琛 编辑 石苗苗)

欢迎关注校友总会公众号

学院办公室:0716-8062583

教学科研办公室:0716-8062551

学生事务办公室:0716-8062550

学院信箱:300414@yangtzeu.edu.cn

地址:(434023)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学苑路1号长江大学东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