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罗春蕾)2025年6月16日长江大学艺术研究院罗春蕾副教授以《目观心游:明代纪游画中的实景、实境与非视觉性观察》为题开展学术讲座。

讲座以明代吴门画派沈周、文徵明的《拙政园三十一景图》《虎丘十二景图》等作品为例,剖析了纪游山水画如何通过“非视觉性目视”实现从地理实景到心灵图式的转化。现场通过对比顾园《丹山纪行图》与王履《华山图》的笔墨差异,生动展示了明代画家“以心印物”的创作逻辑。
罗春蕾老师指出,明代纪游图的兴盛源于多重社会动因:商品经济推动的旅游风尚、文人“市隐”生活理想的普及,以及手卷形制对“移步换景”叙事的支持。然而其实质突破在于观察方式的变革——“非视觉性目视”,包含三重维度:
1. 体认观察:融合风雨晦明等身体感知,如文徵明画拙政园时对四时气息的捕捉;
2. 文化凝视:将实景转化为文化符号,如董其昌《彭城戏马台》以楚汉典故重构山水;
3. 玄观内照:借山水印证内心秩序,徐枋《涧上草堂图》在实景中寄托遗民气节。

讲座最后聚焦纪游画的当代启示。罗春蕾老师强调,明代画家“以笔墨精妙超越山水形奇”(董其昌语)的实践,为数字时代的视觉疲劳提供了解毒良方。当乾隆携《鹊华秋色图》巡游济南、以画证景时,实已揭示艺术的真谛:“目观”是起点,“心游”方为归宿。在算法支配图像生产的今天,明代文人“体认—凝思—内照”的观察范式,仍指引着我们重建与世界的诗意联结。
此次讲座不仅解码了明代纪游画,更激活了传统美学的现代生命力。正如一名学生所言:“‘目观’只是起点,‘心游’方见真境——古人的智慧令人叹服。”
(审核 梁明明 编辑 石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