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颜秀 武传宇 邰浩影 樊紫琪)7月14日至18日,荆州区张居正社区爱心托管班连续开启四场“文化清凉”主题课,30名小学生在一周时间里化身“小小楚工匠”“非遗传承人”“纹样小博士”和“想象魔法师”,在空调房里与考古、文学、非遗、美育撞了个满怀,把暑期过成了“会呼吸的博物馆”。
一、巧手塑楚韵:让漆豆“活”起来
7月14日上午,荆州区张居正社区爱心托管班30名小学生化身“小小楚工匠”,在社工老师指导下用超轻粘土复刻国宝“彩绘朱雀攫蛇漆豆”。孩子们先听《离骚》故事,再观察文物图片,分段捏出腰圆托盘、展翅朱雀、衔珠凤鸟及盘蜷小蛇,红黑配色还原楚式浪漫。课堂上,“为什么天子能用26个豆”成为最热烈话题,老师借机讲解礼制与等级。最终,一件件色彩鲜艳、造型生动的迷你漆豆摆成长桌,孩子们在空调房里也能触摸千年荆楚,体验“食器与礼制”的奇妙碰撞,为暑期托管增添文化清凉。



二、剪纸生花:把热爱剪进纸里
“我是小小非遗传承人”课堂上,剪刀咔嚓作响,红纸翻转飞舞。从非遗知识的趣味科普,到亲手体验剪纸这项古老技艺,孩子们沉浸其中。他们专注地剪出图案各异的作品,灵动的剪刀下,非遗文化悄然传承。当被问及非遗传承人坚守至今的原因,孩子们稚嫩的声音中透着坚定:“因为喜欢,所以坚守。”这质朴的话语,道出了非遗传承的真谛,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热爱是非遗文化延续的不竭动力,是跨越时空的温暖传承。



三、纹样猜猜看:让古老图腾开口说话
“这是云纹!”“我知道,是回纹!”漆器纹样主题互动中非遗知识的趣味科普,到亲手体验剪纸这项古老技艺,孩子们沉浸其中。他们专注地剪出图案各异的作品,灵动的剪刀下,非遗文化悄然传承。当被问及非遗传承人坚守至今的原因,孩子们稚嫩的声音中透着坚定:“因为喜欢,所以坚守。”这质朴的话语,道出了非遗传承的真谛,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热爱是非遗文化延续的不竭动力,是跨越时空的温暖传承。,孩子们一口气报出云雷、卷云、云气等十余种纹样。随后,他们拿起画笔,把刚认识的纹样细细描摹,让课堂秒变“小小纹样实验室”。


四、点亮童心:为想象插上翅膀
志愿者老师为孩子们带来了一次关于想象力的课程,引导孩子们打破思维定式,学习如何“为想象插上翅膀”。课程核心围绕“想象力训练”展开。老师通过趣味游戏,儿童绘本和开放式提问,激发孩子们天马行空的联想。孩子们不再是被动模仿,而是学习运用“头脑风暴”方法,将看似不相干的事物自由组合、延伸拓展,形成独特的创意雏形。随后,他们用画笔将这些脑海中的奇思妙想大胆描绘出来,创作出充满童趣和个性的图画。从“云朵”到“万物”,一幅幅作品展现了孩子们被点燃的创造火花。



在这一周的课程里,考古、文学、非遗、美育、劳动教育被巧妙串珠成链;30个孩子,30双小手,把千年荆楚揉进粘土、剪进红纸、画进纹样、写进想象。爱心托管班将继续让更多孩子在暑期“触摸传统、放飞想象”,把厚重的历史与轻盈的童年一起珍藏。
(审核 陈志雄 编辑 杨锐)